首页 >  单位动态

以青春叩问山野-自然资源报个人专访

作者: 资源报 周飞飞 发布时间: 2025-10-29

跑野外、做测试,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贾文彬在甘肃陇南的西秦岭地区度过了繁忙的国庆假期,这位不久前受到自然资源部表扬的地质找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像往常一样,把热情、智慧、汗水播撒在找矿一线——

以青春叩问山野

1.带着地质测试实验室出野外

104日,在一辆白色的野外测试车中,36岁的高级工程师贾文彬将甘肃陇南喜集钴矿勘查项目采集的一块黄褐色矿石样品进行分析,不到半个小时,便获取了样品矿物成分和元素含量数据。分析结果令人欣喜,矿石中钴含量远超工业品位。测试过程中,附近另一个锑矿勘查项目的一批土壤化探样品也送了过来。

这辆白色移动测试车是贾文彬野外现场分析及快速查证技术示范团队的“野外法宝”,里面配备台式荧光光谱仪、短波红外光谱仪、式破碎仪和盘式振动磨等常规设备,未来还会装载电子显微镜、便携式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瞬发中子活化多元素分析仪等高端仪器,能够支持高效、精确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分析工作,满足地质找矿人员的野外测试需求。而贾文彬这两年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以铜、钴、锑等战略性矿种为目标,在甘肃西秦岭地区建立野外实验测试基地,将传统实验室搬至野外一线,应用现场分析技术显著提高找矿效率、降低勘查成本,推动实验测试与矿产勘查深度融合。

“我们的野外现场实验室对这些稀有、稀散或者难识别战略性矿产的找矿工作有很大帮助。比如钴矿,与传统的铜矿铅锌矿不一样,肉眼看不见,必须要用分析测试的方法,才能知道样品的钴含量。”贾文彬告诉记者,传统采样送检流程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难以适应快速找矿需求,“现在我们在野外就可以快速完成化探、岩石、矿石样品的分析测试,实现现场实时分析、即时决策。 ”正是得益于这些快速分析结果,西秦岭地区钴、锑等关键矿产找矿取得了新进展,多个新靶区已进入深入查证阶段。

如今,团队自主研发的拖挂式移动分析测试平台,已成为野外勘查的“利器”。它有效弥补了野外调查体系的测试短板,在甘肃陇南、内蒙古赤峰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累计完成2000余件岩矿石样品的现场测试,实时获取上万条数据,支撑了铜、钴、锑等战略性矿产的快速查证。

依据近几年的野外验证,测试中心已经初步构建了野外现场分析测试及技术装备体系。该体系使测试效率提升 70%以上、勘查成本降低 65%、数据获取速率提高 73%,显著缩短了找矿周期并提升了勘查效率与精准度。

贾文彬是2021年的2月进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工作的,起初重点研究健康地质,很快,国家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测试中心创新地质测试服务,加速推动了野外地质测试实验室的研发工作。贾文彬主动请缨,在测试中心副主任刘大文的指导下,带领团队担起了野外快速查证体系建设的重任。

“我学了9年找矿,能够直接参与矿产勘查,是我的兴趣和愿望。”看得出,贾文彬对于找矿工作充满激情。

2.学习找矿是我开得最棒的“盲盒”

贾文彬是吉林长春人。报考大学时,他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学校名字有中国二字,二是要去北京。最终,他以第一志愿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硕连读的地质学基地班录取。

“那时根本不知道地质工作是做什么的,上大学就像开盲盒。”幸运的是,喜欢石头、喜欢爬山、喜欢旷野的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并一口气在地大(北京)读到了博士。

从大三开始,贾文彬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原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实习,一直到博士毕业。那也是他在矿产勘查实战方面最受锻炼、收获最丰的一段经历。

科研道路上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当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严光生研究员。从做人做事到做学问,严老师给了他许多指导,常常教导他“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更让他受益匪浅的是,导师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年轻人大胆设想自主求证,“这样的独立工作,特别锻炼人”。

2018年博士毕业后,贾文彬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长春开始新的科研生涯,一方面能够更好的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前往“长春地质学院”继续深造,能够重走地质前辈们的道路。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做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着成矿规律与找矿勘查工作,频繁往返于云南腾冲-梁河锡矿地区、甘肃陇南钴矿地区,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

两年时光飞逝而过,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他读懂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博士后出站后,他说服家人,举家迁往北京,通过应聘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返找矿研究最前沿”,并最终进入了地调局直属的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目前,贾文彬很满意实验测试中心的科研环境:“单位人员精干、地质实验测试专业特色突出。由于我们的工作涉及的专业较多,很多内容都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所以一是感觉视野比之前更加开阔,知识也有所延展,二是以新的切入点去参与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既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敦促自己突破过去,有所创新。”

3.乐于探究矿石背后的故事

地质实验测试偏重服务,而贾文彬既要打辅助,又要当主攻。

“我学习的专业是地质矿产,有丰富的野外经验,希望能够将实验测试与找矿勘查紧密结合。”于是,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贾文彬结合正在进行的野外现场分析及快速查证技术示范项目开展野外实验测试的同时,延续深化着自己擅长的成矿规律研究等工作。

此前,他以博士期间研究为基础,在新疆牵头开展“藏北-三江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首次识别藏北甜水海地区晚印支期与喜山期两期铅锌关键成矿事件,创新提出“顶钙底硅”沉积建造界面控矿理论,系统揭示多期成矿叠加与沉积构造协同控矿机制,为 MVT 型铅锌矿成矿规律认识与找矿预测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相关成果曾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如今,有关新疆火烧云典型矿床的研究还在继续——重点弄清成矿类型及外围找矿潜力如何,以及后续工作还将如何拓展部署。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昆仑地区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金属富集机制研究”又正式开题,整个8月份,贾文彬就是在火烧云铅锌矿度过的,后来因为今年山上雨雪较大,他才决定将野外工作“暂放一下,明年早点去”。

从海拔5500米~5700米的火烧云下来,贾文彬立即转战甘肃陇南。

钴矿属于急缺战略性矿产,大部分都需要进口。国内一直没有找到优质的钴矿资源。甘肃喜集地区的钴金矿床是他五六年前做地调项目时参与发现的,由于勘探与研究程度低,对矿床成因与流体来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贾文彬希望结合现在的野外测试工作对此进一步研究——不仅了解矿石的组成,还要探究矿石背后的地质故事。

于是,他带领学生承担了部分跑野外的工作,自己采样,自己分析,通过将实验测试与地质找矿深度融合,提升数据解译、异常追踪与成因溯源能力,强化测试成果与找矿一线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4.努力攀登,为了山巅的风景

在贾文彬的手机有这样一张照片,山野中,他笑着展示夹在脚上的一只硕大野猪夹。

“就在甘肃陇南,是去年的625日,我带学生外业跑路线时发生的。幸好单位的装备保障质量过硬,鞋子足够结实,脚没有被夹伤。”他和学生都吓了一跳,回过神来赶紧拍照,记录这惊险时刻。

山里野猪很少遇到,但蛇却经常见。有时候山上没有路,要钻林子,偏偏看见树上挂着蛇,没办法只能往里钻。不过,遇到次数多了,经验也多了,“野外遇到蛇,你只要不踩上,它一般不咬人;在山林的水边基本上都会有蛇,要先找个木棍扫一遍,再蹚水过河……”

陇南地区的野外,其实比蛇和野猪更让他们头疼的是酸枣刺。大片的荆棘,偏又绕不开。硬着头皮闯,回驻地一看,扎得满腿都是眼儿,总结经验,走这样的树丛,不能停,要一鼓作气冲过去。有时候,大家开玩笑说,从这样的山坡掉下去,不是摔死可能被扎死。

野外危机四伏,但贾文彬却总是乐在其中。在他看来,栉风沐雨,是轻松自在的旅途;风餐露宿,是轻松惬意的野餐。他最喜欢站在山巅,眼前豁然开朗,那一刻,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对他的科研人生而言,攀登的路途还很漫长。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贾文彬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地质调查项目、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成果转化项目等 10 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 篇,出版专著 1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

当前,他最关心的还是建实建强这支专业技术团队,加快提升完善野外分析测试技术体系,破解现场测试装备整装性、测试方法准确极端条件下的适用性难题

一方面,针对找矿勘查中钻探的需求,研发反循环钻探岩样湿式缩分装置,突破含水地层样品钻采难题,拓展反循环钻探应用场景,有效提升样品代表性与数据获取效率,增强信息采集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推动钻探与实验测试有机结合,逐步构建随钻一体化测试系统,实现钻探取样与实时分析高效协同。

另一方面,带领团队“因矿施测”,逐步研发并构建集快速制样、元素分析、矿物识别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野外现场实验室与技术装备体系,实现矿产资源现场实时检测与快速决策,显著提升深部与隐伏矿产勘查效率、精度与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迈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贾文彬特别喜欢观察显微镜下的岩矿标本,欣赏不同的矿物在显微镜下不同的干涉色——颜色按强度分四级,由白、蓝、绿、黄到红逐渐变化。“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地质实验测试与矿产勘查深度融合,将国家战略需求、地质调查前沿、自身技术特色三者紧密结合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多作贡献。我们的人生不正像这些矿石吗——不仅有着时间给予的成长故事,更要在事业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鲜明独特的色彩。”